浏览人次:
970
吴资江学长山水画作选粹
画作导览:九秋赋归
文/郑乃甄
秋,是阳光灿灿与秋风瑟瑟、榖满收割与叶落秋黄、丰收喜悦与秋雨凄凉两相矛盾却又同时存在的季节。四季的轮转在秋天从绚烂转向深沉,像是为每一次的轮转做一个总结,道尽万物生灭的自然交替,人生的拼搏奋斗后返璞归真的沈淀。
白朴⟪天净沙·秋⟫「孤村落日残霞,轻烟老树寒鸦,一点飞鸿影下。青山绿水,白草红叶黄花。」写下秋的缤纷色彩,也是这幅画的写照。画里丛山峻岭中,躲藏着一小处村落,在静谧的深林里,更显淡泊和宁静,环绕四周的山群由近而远,层层叠叠、脉脉相连,是高远、深远与平远的深幽山色。左下隅叶子已掉落的枯树暗示深秋的到来,映出「树树皆秋色、山山唯落晖」的诗意。
山间云雾缭绕,透着秋天的凉意,山脚下归乡的游子,赶着在日落前回到山腰间温暖的家。无论在外是繁华、还是挫折,是硕果收获、还是一无所有,家永远是最后的避风港,可以安静地回顾过往的得与失,和生命的悲欢离合,为自己做好准备期待下一次的出发。
画作导览:非必丝与竹、山水有清香
文/郑贻斌
丝、竹,代表弦乐和管乐,泛指乐器,暗寓官僚贵族饮酒作乐时伴奏的音乐,而诗人并不欣赏这类世俗的音乐。对比在这种环境中的喧嚣嘈杂、勾心斗角,诗人更崇尚山水之间由大自然的环境谱出的曲子,更为高尚。
诗是无形画,画是有形诗。当想到这诗的意境,看到这画就更有共鸣。身处在这远离尘嚣的山林之中,身边有潺潺流水,就可以想像水中有游鱼嬉戏;看到这茂盛的山林,就可以想像那热闹的鸟语花香,让人沉浸其中。山水之间自有清美的乐音,在山水之中听到的清响更为动人。
这诗句是出自招隐诗,诗人崇尚隐逸生活的閒适,隐逸的雅士是多么的髙洁简朴。诗末两句,充分表露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。这幅画作,有山却没有路,有水却没有亭,有景却不见人,或许作者借此诗此景,表达他内心的淡泊清雅以及那份对返璞归真的向往。
对于欣赏美景,作者认为不必太刻意。万物皆有可观处,山林尤然。只要取景得当,画面安排协调,信手提笔即有佳作可期。
画作导览:千仞深山百丈瀑、天际藏有仙人居
文/郑贻斌
中峰鼎立,庄严伟大。中轴巨碑式构图,不禁让人产生敬畏,深吸一口气然后摒住呼吸。眼前巍巍的主峰就像巨人的肩膀,厚实可靠且高深莫测。伴衬着这座宏伟中峰的,是一群同样高耸庄丽的的山峦。各个山头都遍布着以浓墨点画的树丛,浓密的树林甚至都无法细细描绘。尤其是中峰,在墨色圈定的轮廓中着上有深有浅的蓝色,充份表现了深山如黛的意境,更突显出此处无限的生命力!
一道清泉从巨石之间缓缓淌出,顺势而流,深静而柔滑,正好给观众一个绝佳时机把刚才摒住的呼吸顺势释放出来。并不像雨后山泉湍急奔流,也看不见其汇入成河或激起浪花,让人留下无限的想像空间,这里的故事且听她娓娓道来。
正所谓「水欲远,掩映断其脉则远矣」,同时又再次衬托出山高千仞。这一刚一柔的搭配,使整幅画作的神秘色彩推到了极致。顺着水流溯源而上,错落了几户人居。到底是什么高人居住于此呢?那一定是岭上仙人居。画者借此画以半仙山人自居,也只有山水画的画家可以安排如此住处。
画作导览:山不在高唯深则幽
文/郑乃甄
山水画与西洋风景画最大的差异,不在于表面所见的用色、取景、或构图,而是呈现「真实」的方式。西方着重科学的精神呈现在绘画上,是一丝不苟、以真实比例画出与眼前所见相同的写实临场感,发展出单一视角的「定点透视法」;山水画不追求现场感,采用宏观的角度,将多个视角纳入同一张画中。
北宋郭熙的山水画创作专着《林泉高致》里说道:「山有三远,由下而上仰山颠,谓之『高远』;自山前窥山后,谓之『深远』;自近山望远山,谓之『平远』。」,是谓「散点透视法」,让画随着眼球不同的角度而移动,此乃古人作画的智慧与山水画宏伟的精神所在!
本幅画正是运用三远的视觉呈现,从画作底部的山脚往上望向高耸巍峨的山脉,是「高远」;中间从山顶的视角向后看山泉,是深远;山脉一层一层由浓渐淡的推远,是「平远」。右下角的留白营造山泉下冲山谷的水气,彷彿听见泉水奔腾发出的啸吼声,整幅画呈现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壮阔与幽深。
高山悬崖、陡壁急泉中,吴学长不忘开出平缓的山路与休憩的凉亭,拉近深山美景与人之间的距离,创造可行可游的亲近感与真实感,真有此等美景吗?在台湾东部太鲁阁的步道中,就能亲历其境。
画作导览:光彩
文/郑乃甄
所谓「光彩」,透过冷、暖色的运用,可以呈现光、影、明、暗的对比。画的左侧以浅绿淡墨搭配留白的方式,点亮迎光的山面,展现阳光的明亮和温度,山间人家带出人气的温暖与宜居的环境;而右半边上半部以青蓝色画出背光的山壁,干擦的直线皴法表现阴冷大面积的岩壁,与左侧暖系的光线形成鲜明的对比,呈现光彩变换的山色。
资江学长擅长用笔墨真实呈现意象的诗境,画作上的提字是唐朝刘长卿所作《湘中纪行十首 秋云岭》的诗句:「山色无定姿,如烟复如黛,孤峯夕阳后,翠岭秋天外。」右侧黛青色的山壁,以及画作下方山泉泻流而下、水气与山雾交融,呼应「如烟」般映照不稳定的水光和云雾的变化,和「如黛」的深沉山景,给人飘渺又迷离的美感。
作画者往往将自己的向往投射在绘画中,画中群集的人家象征有着清幽的隐居生活环境,却没有离群索居的孤独,左邻右舍相互照应,享受与人群居的温暖。山色怡情,人烟宜居,静谧中有热闹,却得天地修养心性,实为人间的世外桃源。
画作导览:青山隐隐、绿水悠悠好人家
文/郑乃甄
水墨山水画的色彩不似西画的缤纷鲜明,但善用色系相近的颜色,透过浓淡来呈现各种立体、远近、和层次的意象。本作品由左下角近山深墨色的树丛往后渐淡,转为青绿色的层峰绵延,带出由近而远山峦一层层、一波波无尽延伸的高远、平远与深远。而巍峨的群峰中有石阶步道,有游客赏景,也有住屋人家,依山傍水,不是虚幻飘渺的地方,是可游、可居、可行、可达的世外桃源。
在中国人文历史的演进中,对于「自然」的认知已将之融合为生活的一部分。「天人合一」是中国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,游山玩水除了眼前所见的花草树木,更要体悟精神层次的心物合一。古人云:「游山浅,见山肤泽;游山深,见山魂魄。」正是此意,借由一草一木的生命气息,体会个人修身养性、或励志、或爱情、或生死悲欢离合的人生意义。
人生难免经历风雨,心中总有一角渴望远离尘嚣、与世无争的生活,只需随着自然万物永恒不变的规律运行,不必汲汲营营、计较各种利害得失。这幅画为我们的心灵打造一处静谧的桃花源,只需走进画里的世界,放下一切静静享受山林溪泉的呼吸,定能得到平静的心。
画作导览:秘境山水
文/郑乃甄
中国山水画画风独树一格,相较于如实描绘实际所见景物的写实风景画,山水画更多的是呈现作画者心中的丘壑,以景寄情,表达其对人与天地之间的意念与情怀。资江学长喜爱绘写自然山水,从大山大水中感怀天地的浩瀚与人类的渺小,在自然的运行中体悟生命里喜怒哀乐的奥义。这幅「秘境山水」画出人烟罕至的深山涧水因大雨汇聚丰沛泉水,在陡峻的层巖叠石之间窜流奔腾的美景。画中上方最远处依稀看见灰暗的浓云下着滂沱大雨,倾泻而下的雨水顺着高低落差的地形向下俯冲,水流下的暗影画出河底崎岖的岩石,在泉水奔窜下更显湍急。在学长的画中总能看到学长正面的人生态度,乌云密布下的倾盆大雨好似人生中难免遇到的困境,而生命就如同山泉,被大雨急推着向前翻滚下坠,磕碰河底坚硬的岩石,擦撞出美丽的水花。人生中总有不顺遂之时,正面看待逆境,生命便能成就美好!
画作导览: 隐居崖前有高人
文/郑乃甄
「危石才通鸟道,空山更有人家,桃源定在深处,涧水浮来落花。」(唐 刘长卿《寻张逸人山居》)
中国诗词与山水画本为一体,所谓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,当我看到这幅「隐居崖前有高人」时,心里便浮现前段《寻张逸人山居》的诗句,该诗作于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朝时代,却在现今学长的笔下体现,正是古人吟诗咏山水,今人作画表诗意。皴法是国画山水中表现山石、峰峦质感纹理与脉络动向的绘画技法,本画作右侧以中长线形接续的向下线条勾勒出峻峭陡直的岩壁,以及左侧垂直条状的线皴,都呈现画作主体高远危耸的山形,画中间浓厚的重墨凸显山壁厚重的岩块与浓密的树丛,通往崖顶近乎垂直连续向上的阶梯也让人深感此山的陡峻,崖顶上的两间住屋道出远离尘世、隐居山林的高人居所。高山深林营造隐密、人迹罕至的空灵感,而石阶却又传达在高深莫测中的可达性,高手隐身在人间,虽非轻易可及,但也非高不可攀,唯有一步一脚印,踏实向上追寻,终能到达高人的境地!
画作导览: 一片渔歌何处起、芦花深处小船回
文/郑贻斌
这幅画作的山,是长满了树木和绿植,显得生机勃勃,跟北方的大山不一样。山间有阶梯,在画面的左下方和右边中上方都有,表示这座山是可以登山健行或有人居住。在群山树林之中,泉水泻出,顺势而下,带出江河上一叶轻舟,并有渔夫垂钓。山水画中,山为骨架,水为血脉,水以山为面,以亭榭为眉目,以渔钓为精神;这归帆的小船,形成了画作主要表达的意境。想像一下,在这山谷之中,渔歌响起,在山谷间回荡,引起登山健行者的共鸣,登山健行者与小船上的渔夫群起唱和,是多么轻松快活的和谐生活,意境不亚于快闪热情。
画作导览: 长松搀天、苍壁插水
文/郑贻斌
山水画大多是以轻重虚实结构,让作品有各种不同的组合变化。所谓虚实,大致以树石为实,云水为虚,有了这些作画的原素,就可以呈现出虚实轻重的效果。本画作的构图可分为三个层次,连贯呼应:中间主体是一座大山直插入河,右边再加以搀天的松树,显现出无比的力量,此为实。有游客沿着步道登上了山顶,饱览山外美景,只见远处飞流直下的水帘悬挂在眼前,形成了一带飘渺朦胧似云如烟的留白,此为虚;再与这座大山右侧的瀑布相呼应,顺着瀑布的方向,带出画面左下方另一座山巅。登山的旅客们出现在这几座山的不同位置,不难想像他们各自都可以欣赏到不同的美景。
画作的标题是出自于苏轼的「郭忠恕画赞(并叙)」,山水画常借古人的诗句,想像文字中的意境,透过作画者的具体画面呈现出来,本作品是资江学长心中向往的旅游胜地之写意之作。